装修小编 发表于 2018-12-18 12:45:07

好好住创始人冯驌 :住友几乎拥有地球上最先进的消费观念!


据说,不少人都以为我是个中年油腻大叔……(惊恐状)


前阵子,借采访原由,我有机会与前同行老同事进行了一次对谈,这次对话里深入地聊到了在过去几年间,我为什么以及如何创办了「好好住」这家公司,也许会帮助你从另一个特别视角了解「好好住」,以及,一只中年不油腻的本人(捂脸)……


对话略长,但坦诚如我(们)。鞠躬。
Q=石早@36kr
A=冯驌
  Q:我记得「好好住」最早的一个雏形就是一个微博,叫「总有可取处」。你是基于什么情况开始从事家居这件事的?
  

  A:特别简单。我当时在网易工作,做新闻,特别硬的那种新闻——时政啊,海啸啊,特别负面。那个时候,我妈在东五环买了一套房子,我帮她装修,之前我家在麦子店的房子也是我装的,两次装修之后,我对(装修)这件事特别喜欢。我还大量地看家居杂志,那个时候Google恰好推出Google Reader,我就订阅了四百多个国外的装修网站,每天看。注册微博是2010年,也不叫“总有可取处”,最开始就是想把微博当成一个收藏夹,每天放一些我收集的图,结果发现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个账号,慢慢地就把它当作一个兴趣来做。
  Q:为什么特别喜欢装修这件事?很多人觉得很痛苦。
  

  A:我装修的时候也被骗过,但是我就觉得(装修)这个事情挺有意思的。把一个陌生的空间,按照你的想法,弄成你(喜欢)的样子,符合你对生活的需求,这个过程给你一种快感。
  
▲ 冯驌的兴趣爱好在他的家里表现的非常明显。
  Q:我记得你最初的微博,以图为主,那粉丝是怎么积累的?
  

  A:不知道,挺莫名其妙的。但最开始,我发的是一些国外的图,被很多人说风凉话,比如“这有什么好看的,都是国外有钱人家的房子”,酸唧唧的,后来我一气之下把图片全删除了。全删之后,我调整了一下,每一张图都选一个点,适合中国家庭,所以就改名叫“总有可取”,意思是总有一个点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Q:现在看,这应该就是你创业的起点,那最初这个微博是怎么运作的?我记得很快就积累了不少粉丝。
  

  A:最开始都是我自己玩儿的,后来发现挺多人关注,我就当做一个自媒体去做。那个时候大概每天发4至5条,闲下来发。
  

  Q:那时候也没辞职吧?
  

  A:还在网易。人生就变成了黑和白两种事情,黑就是阴暗的,做新闻,全部都是特别阴暗的东西。我后来去了腾讯,腾讯做的新闻更沉重。很多新闻工作者有抑郁症也是因为接触太多悲苦了。我觉得之所以我能保持积极,一方面因为天性乐观,再一个是因为做这个家居微博,有释放的出口,真的特别治愈。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做失独的选题,大概采访了20多个失独父母,那段时间我和同事都陷得很深,真的完蛋了。后来靠着不断在谷歌看家居图片,才能缓解一下情绪。
  

  后来2012年的时候,腾讯内测公众号,外面的人不知道,但是我在内部,知道内测这个事情,我当时就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最初也没有想明白到底该怎么写。
  

  Q:总结一下就是最初创业的点子还是因为自己的一个爱好,懵懵懂懂开始的,先有了微博,后注册了微信,这大概是2012年左右?
  

  A:对,微博一直在发,微信从注册大概一年多,到2013年没有什么进展,第一是不会运营,第二是我那段时间挺忙的,没有时间做微信。后来2013年有一天,我写了一篇东西,讲我如何装修我爸的老房子,写得很长,发到微信上,结果很多人转发,我忽然发现,做微信公众号一定要写得长,内容一定要丰富。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把微信公众号捡起来,写比较长的东西,然后微博和微信一直做到2014年。
  

  Q:我印象中你还做过一家卖灯的淘宝店?
  

  A:对。其实所有喜欢家居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梦,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家居店,代表自己的审美或者是方向,比如我的方向是热带风格的家居用品,藤草竹那些东西,所以我淘宝店最初卖的都是藤草竹。那段时间我经常业余时间去进货,买便宜的机票去东南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跟当地人混在一起,讨价还价,找物流公司把货运回北京,在北京自己找仓库。其实挺辛苦的,但是我很喜欢这件事情,做得还挺来劲,记得一个月大概盈利四千块钱,真的很少,但就是喜欢。
  

  Q:在东南亚是如何找到这些家居批发厂的?
  

  A:挺蠢的办法,上网搜。比如说去越南,知道越南河内附近有很多的工厂,但是也没有更多信息了。到了河内打电话找包车司机,条件之一就是问他知不知道河内附近有什么工厂,想买新家具用品。大多数司机不知道这个事情,后来打了大概十几个人,其中有一个说知道。我说,好,你大概知道多少家?他说,知道十几家。后来我们一起开车进村,看到硕大的工厂,特别震惊。
  

  当地工厂对我这种小卖家的态度都非常友好,厂长来接待你,带着去库房看。那次我大概花了三天的时间,河内周边转了20多个工厂。泰国也一样,家具手工制品集中在一些村子里。比如在清迈,我自己租摩托车转悠,看到什么地方有厂子就停下来,一般一个村子一大片都是,你挨家挨户看就可以了。
 

  Q:所以为什么你一个淘宝店主,后来反而开始做「好好住」了?
  

  A:淘宝这个事,我发现做不大,这个就是买手店。另外,我真正想解决的问题不是满足自己的小情绪,卖点自己的喜欢东西。我总想解决多一点的问题,后来发现做互联网产品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互联网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教育很多人,改变很多人。比如我的微博、微信公众号,那时已经轻轻松松改变了很多人,很多人会跟我说,看了你的微博、微信后,装修很顺利。
  

  Q:真正决心创业是2014年吗?
  

  A:其实2013年的时候,我加入了一家家居公司做运营,也是腾讯出来的人做的。其实家居行业很大,你从任何一个角度切进去都可以做,那家公司的问题就是,它不断换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是浅尝辄止。我那时候目标很明确,想从C端切入,但上面有一个CEO,我得听他的,而且要说服他。后来,我就决定离开了,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不想听任何人,我要自己做事情。
  

  

  Q:这里面我非常好奇的一点:你自己做媒体,后来做淘宝,然后选择从C端切入家居,还选择了C端里最难做的社区形态,一定要聚拢一群人在你的产品周围,你是怎么想的?难上加难?
  

  A:我理解,做编辑也好、运营也好,我喜欢成为一个组织者,搭一个框架,做一个生态系统,再去把各种角色灌进去,很自由,没有想过这个事好不好做。
  

  其实创业一直存在几个不同的轨迹,一类方向是看VC在看什么,创业者就做什么,像我以前有个老板,VC看O2O,就做,但是他连用户都没有。这种面向VC的思路也不能说不对,因为创业本身有两个目的:一种是有的人想做一件事情,我属于这个;另外一种人是想成功,至于做什么——无所谓。
  

  ▲ 设计风格很居家的好好住办公室。

  

  Q:当时我还觉得你创业胆子很大。微博微信一些粉丝基础,就上路了。
  

  A:其实两个平台的粉丝不到20万。我一开始就没有想做巨大的事情,也没有考虑过失败,或者值不值得做。我就是特别想做家居,但不愿意加入其他公司,真正决定辞职全身心做的时候,最初特别的艰难,特别的艰难。没有投资人愿意投。
  

  

  Q:最初就你一个人吗,没有找其他人?
  

  A:就是我一个人,很简单。对我来说什么是真正意义开始创业?就是我雇用了第一个人,他帮我打理淘宝店,做客服发货什么的,每个月发4000块钱工资。当时我淘宝卖的东西并不便宜,落地灯卖600块钱一盏。我家人都觉得莫名其妙,什么人会买这些东西?但特别有意思,全国各地买家都有,那个就算创业吧。我还给别人写稿,每个月差不多挣四五千块钱,其中两千块钱交房租,剩下两千块钱过日子,觉得还好,就这么干着,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一年时间。
  

  2014年底,我又接了一个新媒体外包服务的工作,这之后收入就比较稳定,我拉来了一个运营总监,也是现在「好好住」的内容运营总监。我当时给她开的工资非常好,因为我觉得人家凭什么跟你创业,我许不了百分之百的未来,但至少要许人家正常的薪水。我当时就想,我要做一个好老板,以及要做APP。
  

  

  Q:听下来整个创业过程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如何在无数个关口,没有成为淘宝店主和自媒体博主,而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产品人,毕竟能够抵抗短期诱惑做长期价值的人是少之又少。
  

  A:这个问题特别好,我深刻思考过,无数个岔路口,我做一个淘宝店能活下来,特别自由,过我想要的生活,我还能到处玩。我如果做一个营销公司我也挺赚钱的,但是我有特别强烈的互联网情节。我在网易、腾讯都做过,我知道产品是怎么回事。我特别想做一个互联网产品,没有一定要把公司做多大,而是要研发产品。做APP要钱,我先跟我妈借钱,跟我朋友借钱,借二十万,所有人都不借我。我妈说,“我有钱也不会借你”,第一是不相信我可以做成;第二是她逼我回腾讯,她想让我做稳定的工作。我那时候账面可能不到十万块钱,怎么办啊?很着急,最后一个朋友借了我十万块钱,总共就二十万,开始做APP。 产品研发、设计都是我自己一手找人做的。
  Q:种子用户是怎么导进来的?
  

  A:微信、微博往APP导。直到2017年年底,我们在推广上都没有花过钱。
  

  

  Q:好好住在大家的印象里是一个特别有调性的社区,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对家庭和对家居非常超前的审美。最初这个社区是怎么建立调性的?
  

  A:有这样几个重点,第一就是你要有气氛,没有人愿意孤独地发声,大家希望很多人一起聊天,而且我们是一路的人,都喜欢家居;第二是一定要让用户有存在感、荣誉感。作为搭建舞台的人,我们也要想各种办法让社区内容丰富起来,不仅仅限于一种风格,我们也推荐美式家居,鼓励大家把思路打开,审美多种多样。后来我们又拓宽场景,比如咖啡馆、酒店一些好的细节,也可以分享。
   

  Q:你觉得在创业的过程中,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A:好像没有什么痛苦。我不太有压力,因为我经常跟我同事说,解决问题嘛,有问题就解决,真的解决不了那就认,就这样,我不太会(有压力)。如果你是一个特别玻璃心的人,创业这件事情的压力就太大了,因为创业者每天都在面对各种质疑。同事的质疑、投资人的质疑、用户的质疑、外界的质疑、同行的质疑……我把这个事情当做大家希望我更好,以更宽容的视角去看待,一切都是心态的问题。所以坦率说,我真的没有什么痛苦。
  

  

  Q:我发现你对外部的环境没有那么敏感和焦虑?这不太像一个创业者。
  

  A:我敏感,但我不焦虑。我的投资人告诉我,把你该做的事做好,不要太过关注别人在做什么。要关注用户要什么、行业要什么。
  

  

  Q:「好好住」聚拢了一批希望探索美好生活的用户,伴随着这个平台成长。在你的观察里,用户有变化吗?
  

  A: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复杂了。一帮人飞快在成长,想要更好的生活,也会看到中国很多年轻人对生活质量要求非常高。
  

  

  Q:我觉得「好好住」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能看到特别棒的家居分享图,再一看地标,兰州、西安,还有各种根本没听过的城市。我会觉得中国太大了,不能刻板定义一个地方,更不能认为二三线城市的审美都是不够时尚的。
  

  A:我们的用户几乎可以说拥有这个地球上最先进的消费观念。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地域颠覆的是来自一个特别早期的用户,他来自天水,甘肃天水。后来我跟他聊天,他是留学回国,回天水,他在天水有套房子,装得特别好。
   

  Q:你现在怎么看家居行业?
  

  A:这是特别性感的一个行业,因为客户单价太高了。好好住的一个用户如果开始装修,在九个月之内大约要花出去二三十万。对用户来讲,决策特别难。我希望好好住可以帮用户做消费者决策。消费者决策依托于看到别人分享了什么,另外,用户也需要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获取家居常识,再做决策。
  

  Q:创业有过困惑吗?有过一丝一毫怀疑所做事情的价值吗?
  

  A:困惑?没有困惑。
  

  

  Q:一直都没有?
  

  A:没有。其实这跟我爸爸去世特别有关系,他去世对我打击非常大,就是你发现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后悔和惋惜的。没有,就是这事就会发生,发生就发生了,不由你选择,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我当年因为照顾父亲延迟一年毕业,那一年,就天天睡在医院里面不回家,后来他去世了以后,我大概三个月完全恢复了,因为我知道我尽力了,完全接受了这个事实,所以后来我人生当中又遇到了好多困难,我没觉得特别的难。
  

  

  Q:其实我和你在大学就认识了,和大学相比,你觉得你变化大吗?
  

  A:特别大。我大学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家」,骄傲,非常骄傲。
  

  

  Q:现在呢?
  

  A:有耐心、肯包容,但也有原则。
  

  

  Q:你觉得创业让你丢失了自我还是变得更好了呢?
  

  A:两面看,我在面对自己的时刻没有丢失自我,但我可能一出家门,就在丢失自我。
  

  

  Q:那么你现在快乐吗?
  

  A:快乐吗?我不是很快乐。
  

  

  Q:原因呢?
  

  A:我痛快,我不快乐。
  

  快乐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但我不自由,我要上班,我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要向投资人做汇报、我要去说服他们、我要去安抚他们、我要承担很多的责任、我要做很多决策……公司所有最麻烦的事情,别人搞不定的问题都要堆到你这来,你觉得这样会快乐吗?
  Q:痛快呢?
  

  A:痛快是因为在做喜欢做的事情。
  Q:所以你怎么保持内心的秩序?
  

  A:我刚才说的,我没有把自己社交弄得特别混乱,我还是在保持着非常单纯的社交关系,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旅游。工作上我会看得非常的清楚,不要焦虑,先把事做成。
  Q:你如何定义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A:现在的生活就是我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啊。虽然不快乐,但是挺痛快的。因为第一,我在做自己认同的事情,而且有价值;第二是虽然我也没有太有钱,但也不至于苦大仇深吃不上饭,生活还不错;第三就是我的快乐很单纯,每年出去大玩两次;第四就是我有和谐的家庭生活——一切都挺好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好住创始人冯驌 :住友几乎拥有地球上最先进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