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小编 发表于 2018-12-12 12:44:58

“五跨五确保”打造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铜仁模式”


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头号工程,牢固树立“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的工作理念,按照“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五个三”指导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实施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跨越提升搬迁贫困群众长远福祉。

一、跨区县布局,确保一搬“五赢”
“十三五”期间,铜仁市跨越中心村、乡镇集镇、县城搬迁安置模式,规划实施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出台《铜仁市跨区县行政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指导意见》,制定《铜仁市跨区县行政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用2017年、2018年两年时间,将西部沿河、德江、印江、思南、石阡5个县和东部松桃县12.5万人贫困群众,搬迁到铜仁市中心城区的碧江区、万山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安置。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规模占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规模的42.6%,占全省跨区县搬迁规模的54.3%。目前,已搬迁入住5.68万人,移民安置区呈现一片欢快祥和、欣欣向荣景象。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将极大推动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促进东西部区县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一是提升搬迁安置质量。搬迁群众能够享有安置地就业、就学、就医、交通等社会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彻底改善搬迁群众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环境,搬迁群众“经济账、子孙账、健康账”都很划算,全面提升搬迁群众长远福祉;二是增加碧江区、万山区城市人口9万人,人口增幅将达到35%,带来“人口红利”,助推铜仁“一区五地”建设;三是增加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的劳动力约1.4万人(2017年、2018年共搬迁入住3.6万人),解决安置地企业大量劳动力需求,推动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四是减轻落后西部区县社会资源承载压力,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迁出地土地资源和进行生态修复;五是促进东西部区县文化融合、取长补短,推进全市各民族紧密团结、共同进步。

二、跨区县协作,确保搬迁后续服务工作无缝衔接
一是建立跨区县联席领导小组制度。成立迁出、迁入地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领导小组,由迁出、迁入地各明确1名副县级领导任组长,两地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研究解决跨区县搬迁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等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协同推进跨区县搬迁各项工作,形成迁出地、迁入地政府共商、共建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体制机制,目前共成立9个跨区县联席领导小组。二是建立派驻干部制度。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克服入住初期东西部口音、生活习惯差异等困难,协助衔接就学、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方面工作,迁出地原则按20名干部/10000名搬迁群众比例标准派驻到安置地蹲点工作,配合迁入地加强搬迁群众过渡期管理。目前,迁出地派驻到安置地干部136名,派驻干部党组织关系转入安置区县级移民部门,由安置区县级移民部门对派驻干部统一管理和年度考核。三是建立看房制度。根据安置地提供安置情况,迁出地多批次组织搬迁群众到安置地查看安置点具体位置、小区规划、户型设施、样板房装修等住房情况,以及就业、就学、就医、出行等区位优势,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搬迁群众积极性。四是建立支教制度。大量搬迁群众陆续搬迁入住,教师正式调动工作跟不上搬迁节凑,为解决安置地教师短时间紧缺问题,经市教育局统筹、迁出迁入区县协调,2018年德江县、石阡县共支教大龙开发区65名教师。五是建立搬迁群众个人基本信息衔接制度。在抽签分房后、搬迁入住前,由安置地政府统筹迁入地县级民政、卫计、教育、人社、公安等部门与迁出地对应部门衔接移民家庭相关基本个人信息,完善搬迁群众“一户一档”资料,为搬迁入住衔接就学、就医、就业、低保、养老保险等方面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跨部门联动,确保合力攻坚补位
一是建立月报表制度。市教育、民政、人社、公安、卫生、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按月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报送报表,以便于及时掌握后续工作推进情况;二是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安置地教育、卫计、民政、人社、公安等职能部门派驻干部进驻移民安置小区,设置“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快捷办理搬迁群众就学、就医、低保、养老保险等民生事务;三是部门配套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衔接、落实搬迁群众生计保障。比如,市教育局编制《铜仁市中心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安置方案》,规划新建学校35所(目前已竣工10所、投入使用6所),高效、快捷办理搬迁群众子女100%就近入学(目前安置地就近入学5339人),认真落实搬迁群众子女教育资助政策,特别是跨区县搬迁群众随迁子女入住新区除享受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外, 同时还可享受铜仁市建档立卡户学生兜底资助政策;市卫计委编制《铜仁市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医疗卫生配套工作方案》,规划新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30个(目前已投入使用21个);实现医保无缝衔接, 采取医保转移自愿原则, 自主选择在迁出地或迁入地缴交医保,在迁入地实行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救助、“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和就医绿色通道政策;四是市编办制定了《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跨区县安置地编制分配方案》,2018年核增基础医疗服务编制碧江区、万山区、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共计126名;2018年下达调增安置地教师编制121名;调增基层政府所属事业编制万山区、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共计61名;五是市人社局编制《铜仁市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教职工调配方案》,筹备基层政府所属事业人员调配工作;出台《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精准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制度,保障搬迁群众充分、稳定就业;六是市公安局负责户籍转移衔接工作。市公安局出台《关于规范办理易地扶贫搬迁户户口迁移业务的通知》《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对象在安置地落户工作的通知》等制度,开展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窗口、“互联网+”户政便民利民平台、上门办理等优质服务,快捷办理搬迁群众户籍转移、身份证办理等业务;七是市民政局负责民政保障工作。市民政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民政配套措施的通知》等制度,保障搬迁群众各项民政优惠政策得到落实;八是市财政局牵头负责迁出、迁入社会保障资金结算、划拨等工作。   

四、跨思想阻碍,确保身安心安融入
(一)跨越新居梦的“坎”,做到身安
一是严格自筹资金标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自筹不超过0.2万元、随迁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二是强化人房精准对接。安置地将迁出地精准锁定的搬迁对象按照人均不超过20㎡住房面积标准进行住房设计建设,设计出60㎡(3人户)、80㎡ (4人户)、100㎡(5人户)、120㎡(6人户)等几种户型, 7 人户可以用60㎡、80㎡户型住房各1套来安置, 8人以上依次类推执行;三是控制建房成本。加强住房建设成本控制,安置房价格每平方米不超过1500元;四是实行房屋简装修、购置家具家电,实现拎包入住。由政府统一按每平方米300元以内进行简装,每户以5000元标准添置“十件套”家具、家电;五是打造功能齐全的移民小区,居住方便、舒适。选择安置地主城区较好地段建设安置点,小区内设立有党支部、移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工青妇社会团体、物管、超市、警务室、“四点半”课堂、劳务合作车间等,硬化、绿化、亮化、文体广场俱全,环境优美、舒心。
(二)跨越搬迁群众心中顾虑的“坎”,做到心安
一是解除“失地”顾虑。对迁出地“三块地”重新颁证,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二是严守保障底线。对符合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政策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范围,做到应救尽救;三是解决就业增收难题。通过绘制就业需求、就业供给、帮扶计划“三张图”,建立劳动力就业动态台账;采取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劳务输出、小区扶贫车间、集体经济组织、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目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5101人,确保每户搬迁家庭1人以上就业;四是落实殡葬惠民政策。将易地扶贫搬迁的居民纳入迁入地惠民殡葬政策覆盖范围,享受遗体接运、遗体冷藏、火化、公墓安葬等项目减免政策,对困难移民家庭一次性解决3000-5000元临时救助金,正在积极探索建易地扶贫搬迁公益性殡仪馆、公墓;五是记住乡愁。在新居客厅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 忆苦思甜感党恩; 在安置地修建乡愁馆, 把以前农村生产、生活日常用品成列乡愁馆,时常参观回忆乡愁;尽量把同乡、同村、同组迁出地群众安置在同一安置点、同一栋楼、同一单元,重建熟人“圈子”; 在移民安置区建立“微田园”,让搬迁群众延续农耕生活;迁出地党政主要领导在重要节日组织看望、慰问搬迁群众, 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娘家父母官”温暖乡愁。
(三)跨越农民变市民的“坎”,做到快速融入
一是快速熟悉城市居家基本常识。迁出地、迁入地政府充分利用组织搬迁群众在安置点看房契机,提供若干套搬迁样板房,组织搬迁群众现场体验学习使用搬迁房家具、家电和电梯等常识;二是以图文并茂形式制作城市交通、卫生、治安、公共秩序、防火、防盗、防诈骗等知识宣传册、展板,帮助搬迁群众学习掌握;三是安置地政府组织派驻干部、社区干部、楼长、物管、自愿服务队等分工包户,帮助搬迁群众尽快熟悉、适应城市生活;四是安置地社区优选文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若干名移民群众从事移民服务中心公益性岗位,协助社区零距离服务搬迁群众;五是开展丰富多彩联谊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春节玩灯、六月龙舟赛、中秋晚会等联谊活动,拉近搬迁群众之间、搬迁群众与当地群众之间情感距离。

五、跨服务半径,确保补好短板
(一)增设街道办事处、居委会
根据安置点规划和实际管理需要,按照民政部门相关政策,增设街道办事处、社区。碧江区。正在申报在矮屯安置点、正光安置点、打角冲安置点、地里安置点、白岩溪安置点、龙田和谐家园安置点等安置点拟增设为1个街道办事处;在矮屯安置点、龙田和谐家园安置点、响塘龙安置点、地里安置点、打角冲安置点、白岩溪安置点、正光安置点各拟设立1个社区共7个社区,已批复成立响塘龙党支部。万山区。在移民安置区已批复增设仁山街道办事处、增设丹都街道办事处;申报在河坪安置点、城南驿安置点、汪家安置点、西南商贸城安置点各拟增设1个社区共4个社区,已批复成立河坪党支部。大龙开发区。正在申报撤销大龙镇拟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目前已批复设立大德新区支委、居委会,德龙新区一支委、二支委及居委会。铜仁高新区。正在申报在新兴产业园新拟设立1个社区。
(二)新设街道办事处、社区体现搬迁群众主体地位
新设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迁出
地调入干部,新设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班子成员主要由搬迁群众担任,下设若干楼长(居民小组长)。一是有利于拉近党委政府与搬迁群众距离;二是迁出地干部熟悉搬迁群众情况,便于高效管理;三是有利于增强搬迁群众主人翁责任感、归属感。目前,万山区河坪安置点社区支部副支书、支部委员由搬迁群众担任,大龙开发区大德新区、德龙新区的支部、居委会主要负责人都由搬迁群众选举担任。
(三)补齐过渡期社会服务短板
一是在移民安置区设立移民服务中心,迁出地、迁入地
干部共同参与管理,代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二是临时指定楼长。从抽签分房之日起,根据楼层分布情况临时指定若干居民小组长(楼长),小组长人选优先从党员、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责任心强的搬迁群众中产生,每个小组长要统一登记所辖搬迁群众相关联系方式,从搬迁入住之日起履行相应职责,并由安置地财政部门纳入预算按当地标准当月计发工资;三是成立移民安置区后续服务团队。把房屋维修、家电安装、家电家具维修、急救、火警等服务队员联系电话名单张贴在住房楼道显眼处和移民户家中,方便群众联系;四是及时走访。搬迁入住初期,安置地组织干部至少每半月1次入户走访搬迁群众,了解生活适应情况,帮助解决生活实际困难。
(来源:铜仁论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跨五确保”打造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铜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