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小编 发表于 2018-12-9 15:02:25

一条有灵魂的原生态陕北民歌视频火了!


“大摇大摆哎嘞哟,大路上那来。你把你的那个小白脸脸调过来,哎摇三摆……”

头戴白羊肚手巾,身穿深蓝布袄,脖子上挂着旱烟袋,一位陕北“老汉”站在窑洞前双手揣袖,原生态的民歌张口就来。
https://v.qq.com/x/page/f1354cvtnt7.html
赵海博发布的短视频陕北民歌《摇三摆》。

“真正的陕北民歌”——半个多月前,微电影导演赵海博以此为题在快手短视频平台发布这段不到2分钟的视频时,原本是想分享儿时记忆中的质朴声音,没想到竟炸出一堆网友对陕北民歌的喜爱与好奇。其中,不少人“虽然听不懂”,但“听了三句,果断加关注”。
这条短视频已有122万余次播放,近5万人点赞,4000余条评论,数字每天还在持续更新中。之后,赵海博陆续发布的其他陕北民歌短视频(ID:ylszhaohaibo)也引发热议。
从16岁第一次触碰相机,到而立之年以微电影导演为业,这位土生土长的陕北后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35岁的关口,凭借这段在业余时间因爱好简单拍摄的短视频,迎来创作与人生的新转机。
“我只想尽点绵薄之力,用我的摄像机原汁原味地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陕北原音。”赵海博对南都记者说。


一声入耳
“黄土地的朴素,永远是精神慰藉”


开通账号不到1年后,赵海博迎来了他在快手的高光时刻。
半个多月前,这位陕西榆林市微电影协会会长通过快手账号“导演赵海博”发布了一段不到2分钟的原生态陕北民歌视频。之后,他的粉丝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21万,并且还在不断上涨。
这首引发小小轰动的陕北民歌名叫《摇三摆》,曾在陕北及内蒙河套一带被广泛传唱。没有音乐伴奏,没有华丽布景,独特方言更让很多人听不懂,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
视频下方,4000多条评论还在不断增加,“这是放过了多少只羊,才能吼出这样的灵魂歌吼”,“黄土地的朴素,永远是精神慰藉”,“天然的大舞台,天然的嗓音,天然的混响,浓浓的陕北韵味,原汁原味原生态”……

这段2分钟视频让赵博海的粉丝突破21万。

谈及拍摄及发布这段视频的初衷,赵海博用一口陕北普通话告诉南都记者,这些年,陕北民歌在舞台与影视剧中频频出现,也火了一批歌手,但他总觉得不是小时候听到的味道,他试图还原记忆中那份天然去雕饰的原生态之美,“你站在山上,对面山上有人在唱歌,山多沟也多,声音在山沟里回荡,那就是我小时候听到的民歌”。
生于1983年的赵海博是土生土长的陕北后生。他的家在距榆林十几公里的村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在那里交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那里勾连。
窑洞与玉米馍馍,羊群与陕北民歌,这些场景、滋味和声音,陪伴了赵海博整个童年。
赵海博告诉南都记者,他的家乡没有北上广的时尚,但有独一无二的东西,就是陕北民歌。“这是我们的财富,”谈及陕北民歌的魅力,他用16个字概括:“一曲高歌,响彻行云;一声入耳,荡气回肠”。
赵海博说,最初的陕北民歌都是清唱,都是喊出来的。“一个人在山上从早到晚放一群羊,那是很孤独的,就要给自己找点事做,他把他自己想到的词捋一捋,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
而他自己想做的,就是把儿时记忆中的、现在即将消失的原生态陕北民歌,记录并分享给更多人。
除了《摇三摆》,赵海博还在快手陆续发布了多首陕北民歌视频,持续圈粉。


半路出家
16岁才在部队接触相机的导演


赵海博的本职工作是导演和摄影师,还是榆林市微电影协会会长。此前,他曾拍摄多部充满民歌等陕北元素的微电影,也曾为职业歌手拍摄过专业MV。
而在快手发布的这些陕北民歌短视频,只是他在业余时间出于爱好简单拍摄的。按他的话说,走红纯属“无心插柳”。
尽管走上职业道路,赵海博并非科班出身,他的所有摄影摄像知识几乎全是自学和在实践中摸索得来。
16岁时,赵海博参军入伍,在陕西渭北高原尧山脚下的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守卫“北京时间”。因有画画特长,他很快被选入宣传部,负责出黑板报。在那里,他第一次触碰到相机。
“小时后家里穷,相机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赵海博对相机充满好奇,主动给宣传部的老兵们打洗脸水、倒洗脚水,“他们一看,这小伙儿挺有眼色啊,就愿意把相机给我看看,也会教我几下,啥是光圈,啥是快门。”
那是一台老式的胶卷相机,胶片昂贵,为了能拍好,赵海博下过苦功夫,一有空就去图书馆看摄影的书,把理论知识学扎实。终于等来上手机会,结果第一次拍照片,拍完一卷,他直接开了后盖,“一卷胶卷全曝光了,被狠批了一顿”。

赵博海拍摄的照片,摄影曾是他的副业之一。


两年后,赵海博复员回家。他曾想去西安美院深造,却无力承担高昂学费。为了生计,赵海博学起了家电和电脑维修,并名正言顺地买了台二手电脑,拉上网线,一有空就泡在摄影论坛,还因此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回家后的第3年,赵海博的家电电脑维修门市开了起来,生活有了保障,更有底气“不务正业”。先是花200元买了台二手卡片相机,加入当地摄影协会,后来又陆续升级为二手单反5D,拍起了视频,参与并发起DV俱乐部。“当时还有三四个徒弟跟我学修家电。我上午出去拍照、拍视频,店里来了生意,徒弟也修不了,只能晚上加班修家电,为此家人没少提意见。”

正在拍摄短视频的赵海博。



没想到,“副业”的声响却越来越大。除了摄影作品在当地屡屡获奖,赵海博拍摄的第一部微电影《快乐餐厅》也在当地广泛传播。许多企业、机构甚至政府部门,都请他帮忙拍摄宣传片。
2014年初,榆林市微电影协会注册成立,会员超过400人,赵海博任会长。自此,他终于把爱好变成了主业,走上了导演和摄影师的职业之路。


一份传承
记录即将消失的陕北原音


赵海博告诉南都记者,他一直喜欢看贾樟柯的电影,尤其是《三峡好人》。“记录时代记录这个社会,比较写实,用镜头表达时代巨大变化时一个普通人所承受的命运及改变。其实摄影的最本质作用就是纪实。”

赵海博认为摄影的最本质作用是纪实。

去年年底,赵海博注册了快手,并把自己拍摄的微电影作品、MV、正能量段子和其他短视频分享出来。他的镜头记录的,也是黄土地上平凡而普通的人们。
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近期发布的原生态陕北民歌短视频。在网友的建议下,他还为这些民歌加上了歌词字幕。几天前发布的《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已有近75万次播放,近2万人点赞。

https://v.qq.com/x/page/u13540yxwv0&auto.html


赵海博发布的短视频《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



“有很多人认可你的时候,会激发出更多的创作动力,会更有表达的欲望。谁都希望听到别人说你家乡好,当我看到有那么多人说陕北民歌好听,想来陕北看一看,我真的非常高兴。”赵海博说,拍摄短视频一方面是他在业余时间的爱好与消遣,一方面也是他想留住陕北原音的责任感使然。
他说,这些陕北民歌短视频都是同期现场收音,用无线麦克风“小蜜蜂”夹在演唱者衣领,“大概是我们的设备好,麦的指向性高,录出的声音就干净,后期除了简单加一点混响,突出空旷感,其他没有任何改变。”

淳朴的陕北民歌手。

真挚、淳朴,正是这些民歌能跨越地域跨越年龄引发共鸣、打动人心的原因。
赵海博告诉南都记者,接下来,他还会发掘更多原生态的民间歌手,每天分享一段经典的陕北原声。此外,他还计划深入农村,“找一些老婆婆和老大爷,去发掘、整理和记录他们年轻时唱过的民歌。”
赵海博说,这些都是很宝贵的财富,“如果他们离去,这些古老的唱腔唱词可能会就此消失。我只想尽点绵薄之力,用我的摄像机原汁原味地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陕北原音,并通过快手分享给大家,传承下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条有灵魂的原生态陕北民歌视频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