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盘点2018年十佳图书
如果没有美感,文学翻译还能算文学么
文汇报:今年是著名翻译家傅雷诞辰110周年。人们在追忆、重温傅雷经典译作的同时却发现,几十年过去,我们很少能找到堪比当年的文学翻译作品。尽管新译本每年层出不穷,生硬、难读却是读者普遍的“抱怨”。甚至还有人总结出经验:买汉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越老的版本越好。我们今天的文学翻译,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日前,由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举办的“新时代文学翻译的使命——文学翻译名家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指出,美感的缺失,是当下文学翻译存在的最大症结之一。在今天重提翻译之美,呼唤“文学性”的复归,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不仅是回归,也是迫切的使命。
傅雷、朱生豪等老一辈翻译家的译文兼具忠实度与美感,被公认为经典,至今难以被超越。图为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选集》。
《纽约时报》盘点2018年十佳图书
11月29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刊登《2018年十佳图书》:
1、《不对称》(作者:莉萨·哈利迪)
2、《伟大的信徒》(作者:丽贝卡·毛考伊)
3、《完美保姆》(作者:莱拉·斯利马尼)
4、《好了,好了》(作者:汤米·奥林奇)
5、《华盛顿·布莱克》(作者:埃西·埃杜吉安)
6、《美国监狱》(作者:沙恩·鲍尔)
7、《受教育者》(作者:塔拉·韦斯托弗)
8、《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作者:戴维·W·布莱特)
9、《如何改变心智》(作者:迈克尔·波伦)
10、《小人物》(作者:莉萨·布伦南·乔布斯)
晚清画报中的女子学堂与帝京想象——《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新书发布会
【时间】12月9日14:00-16:00
【地点】国家图书馆学津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主讲】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国图讲坛
【形式】讲座
【活动简介】
在晚清画报中,“女性”与“帝京”是两个热门话题。这端赖于大众媒体的发达、都市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启发民智的内在需要。再加上人们对性别与政治的好奇心理,使得画报对这二者具备天然的亲和力。而北京作为帝都的特殊性,既决定了它必然偏好“兴办女学”等启蒙话语,也将这个城市置于高度被想象、被窥视的位置。如此骚动不安、杂花缤纷的女子学堂与帝京图景,既是晚清社会的真实写照,也蕴含着某种变革的动力。
【图书简介】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北京全民阅读综合阅读率为93.48% 全国最高
近日,在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野霏发布了《2017-2018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综合阅读率稳步增长,综合阅读率为93.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18个百分点;纸质阅读率84.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03个百分点;数字阅读率89.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11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北京市居民人均纸书阅读量为11.74本,比全国人均纸书阅读量(全国为4.66本)高出7.08本。
北京市居民年度阅读文化消费支出达1131.59元;年均购买纸质图书花费343.42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2.5元;人均在线听书时长为30.19分钟,年人均消费174.98元;人均参加社群阅读活动的次数达9.42次,年人均消费173.16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