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小编 发表于 2018-12-1 17:08:47

立·志必Da | 如何用一年时间积累3年工作经验?


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这个每天面临变化、到处讲究效率的时代,如果说真有什么能“以快制胜”的武林秘诀,那恐怕还要属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了。
当然,“快”是相对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绝对的天才。所谓的“快”,不过是他们比你更懂得技巧,更加善于把握事情的本质罢了。
好比之前有读者问我,是否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用一年工作时间,获得他人十年的功力?

于是我反问他,你觉得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和初三的小朋友赤手搏斗,他有多大的胜算?

这个答案显而易见,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抓准要害,聚焦发力”。

换个角度说,工作亦是如此。虽然我们很难用一年时间赶超别人10年功力,但3年还是有可能的。

尤其身在职场,你会发现很多成长迅速的人,靠的并非是天赋异禀,而是他们习得了一身关于敏捷成长的“套路”。
01
构建框架,
让提问成为一种本能
我们常说,思想开了窍,工作才好做。

高手与笨蛋只有一念之差,关键在于他开没开窍。

好比金庸笔下的郭靖,从一个大漠里的傻小子成长为绝世高手,除了诸多师父的帮助,本质要归功于他对“刻意练习”的坚持。

所谓“刻意练习”,其中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天才”是由10000个小时积累而成的。

然而,单凭10000个小时就可以铸就天才吗?就如之前流行的一个段子:

一个员工向老板提加薪:“我已经拥有10年的工作经验了”,未想到遭到拒绝,老板对他说:“你究竟是有10年的经验,还是把一年的经验用了10年?”。

由此可见,时间未必堆得出天才,因为同一单位的时间,在不同人那里有不同的颗粒度。

那如何才能剔除杂质,提升时间的有效纯度呢?

首先一点,我认为是勇于提问,尤其是那些有可能接近问题本质的“傻”问题。

职场上,判断一个人是“将才”还是“匠才”,很大程度上你要看他是否具备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

好比之前有篇梁宁老师写的文章《除了“假货”,拼多多还有什么》,通过大量分析引经据典的阐述了她对拼多多的思考。

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前,我曾多次和周围的人探讨过:拼多多凭什么能够成功?

每当探讨这一话题,我得到最多的答案通常是:

“他们靠的不就是把山寨货卖给很low的人群吗”
“还不是因为拿到了腾讯的投资”
“不就是裂变嘛,靠补贴吸引流量,早晚得挂...”

以上答案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大部分人之所以想要回答或分析问题,并不是为了找到真相,而是为了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们时常会不自觉地陷入理所当然的“内在视角”。

好比一个与你同一时期进入公司的人,一年时间内连升三级,当你和同事背后分析其原因时,很可能得到的结果是因为他有关系、会拍老板马屁。因为这样的答案更节省认知资源,同时会感到舒服。
回到前面,梁宁又是如何分析拼多多的成功呢?她从系统到局部出发,利用5WH产品需求分析法,连续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①What:产品背景。回顾这3年,拼多多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节点?

②Who:目标人群。拼多多用户是谁?商户是谁?它头2个月不靠广告积累出的1200万用户有什么特征?

③Why:核心价值。为什么已经有了淘宝、京东以及各种团购,拼多多还能跑出来?它有什么差异化竞争优势?

④Where:使用场景。用户在什么场景下触发的购买,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转化、复购?

⑤When:需求节点。拼多多爆发的时机是什么,这个机会意味着哪些红利?

⑥How:如何验证。拼多多的数据如何,是否能够验证上述论点?

以上问题的答案,在文章中皆有详细阐述。

然而,我可以跟你打赌:倘若你不具备框架性的提问能力,不能带着事先设定好的问题去解读,即便阅读再多遍,你仍然无法流畅地向别人解释出:为什么拼多多能成。

因为人的思维是一个逻辑链条,只不过有的人长,有的人短。

想要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站在更系统的体和面上看局部,从复杂中抽丝剥茧地寻找问题的本质。

我们常说万物都有其“第一性原理”,好比工作中老板交待你一项任务时,不妨先多问几个问什么,而不是闷头只顾干活,因为老板布置你任务的时候总有一个最核心的诉求。

同样,要想短时间快速积累经验,首先你要发现问题解决的“窍门”。
02
学习招式,
掌握多元化的认知模型
我们常说,“自古申请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在我看来,所谓的套路,其实就是方法论,是一整套关于“how”的学问。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快慢,除了所谓的天赋,其实关键区别于对“套路”的理解和运用。

之所以很多人对于“套路”二字嗤之以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套路无相,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举例子而言:

很多人认为咨询公司做的事特别务虚,他们无非是靠着马后炮似的总结在人背后指指点点,忽悠的一个个老板晕头转向。

然而,华为的任正非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重金聘用海外的咨询公司。他前前后后花了20多个亿,请来了IBM为其出谋划策。

当时很多人不看好这一举动。可最终呢,IBM为其设计了一套系统化的管理工具,通过反复打磨,最终将这家小米加步枪的企业,打造成了一个年收入数千亿的超级巨头。

得到的罗胖曾经总结果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人的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立·志必Da | 如何用一年时间积累3年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