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扎根鹤城话“情缘”/张春法 余会芹
讲述人:
张春法,54岁,水暖工、电工,河南漯河人,在齐齐哈尔打工33年。
余会芹,50岁,张春法的妻子。
改革开放之后,发展经济的浪潮席卷全国,不少农村青年都选择走出去闯世界。1985年冬天,21岁的张春法也顺着这股大潮离开老家河南漯河,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到2000公里外的齐齐哈尔投奔其三姐。“一下火车,就给我吓着了。妈呀,咋这么冷?跟掉冰窖里一样!”这是张春法对齐齐哈尔的第一印象。
“漯河的冬天也就零摄氏度左右,没想到这里达到零下30摄氏度,给我冻得,天天都想回老家。那段时间,我什么活儿也没干,因为根本出不去屋儿,实在感觉太冷了。后来,是三姐一直劝我留下来,我也就没走成。”张春法回忆说,当时既然决定不走了,就必须得出去找活儿干。于是,他从开始帮人卸货再到工地当建筑工人。干了几年后,生活慢慢稳定了,就跟着师傅学干水暖活儿。后来,张春法凭借过硬的技术、肯钻研的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成为工地的水电工长。
1988年,老家那边的亲戚给张春法介绍了一个对象。张春法一看,竟是老熟人,以前在学校就认识的女孩余会芹。两人相处愉快,很快结婚了。婚礼是在齐齐哈尔办的,并没有正式的仪式,只是姐姐在家里做四道菜,一家人一起吃了顿饭,就算婚宴了。“那时候是真穷,结婚时我兜里只有40块钱,婚房还是姐姐给我腾出来的一个小房间,不足六平方米。房子里特别冷,可真是‘冻房’了,墙角挂着厚厚的冰,我把冰刨下去,墙都是湿的,再糊上报纸,都不用抹浆糊,报纸往上一贴就粘住了。”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张春法一家一住就是十多年。
2001年,张春法的龙凤胎儿女都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他连攒带借凑了1万元钱买下一间平房,一家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那时候,张春法离开工地开始自己搞装修。可是,挣钱却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他跑到二马路(即龙沙路)路边的流动务工市场“蹲”点儿,一连几天一个活儿也没接到。“我都快灰心了,心想还不如回工地挣点稳定工资呢!没想到,‘蹲’到第六天下午,我接到一个单位家属院改水暖的活儿,因为我有在工地做大型水暖工程的经验,这个小活儿根本不在话下,完成得非常好,对方十多户家庭都非常满意。就这样,后来他们谁听说有改水暖活儿的就介绍给我,慢慢地,我就忙起来了。”张春法说。
这些年,无论生活怎样艰辛,张春法从来不叫苦,而妻子余会芹也始终毫无怨言地陪伴在爱人身边:刚结婚那会儿,他没钱又没房子,她跟他窝在冰冷的小屋里;他忙得一天打三份工,她就给他做好后勤,照顾好孩子,让他回家能吃上一口热乎儿饭;孩子大了,她就坐在张春法摩托车后座上跟着出去干活儿。“我也不会干什么具体活儿,也就帮他递一递工具!”余会芹说起话来,还带有河南口音。在她心里,能帮爱人分担一点儿,他就可以少辛苦一点儿。2010年之后,张春法一家搬上楼房,两个孩子也陆续成家,张春法肩上的担子仿佛一下就卸掉了,但他的心里还是不愿意闲下来。最近,张春法和妻子买了一个小门市准备开一家装修公司。“干装修干一辈子了,停不下来啊!”张春法笑着说。
从漯河到齐齐哈尔,一晃儿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小伙儿也已年过半百。在齐齐哈尔生活久了,曾经让张春法恐惧的“嘎嘎冷”的冬天变成了他眼中难得的风景,他甚至认为这里的气候比老家更舒服:冬季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夏天又不太热,很凉爽。在生活习惯方面,张春法也越来越像一个齐齐哈尔人,他喜欢上了吃米饭,还学会了腌咸菜、渍酸菜,他总得意地说:“我家的酸菜特别好吃!”
作者:天品正连接@装修流程,装修视频
天品工程刘勤用装修视频记录装修过程中的每一步,分享给广大网友,如今各装修爱好者已经在各微信群里面活跃交流,每有新装修培训课程都会在微信群同步,欢迎大家加入交流,加微信会拉你入群的.
添加微信:tianfuzx
如果对装修有问题可以在天品装修论坛搜索相关知识!还有更多装修效果图的展示及实现施工记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