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收获》选读 | 中篇:海上列车(郭楠)
2018-6《收获》今天出版
目录
2018-6《收获》
非虚构
《漩涡里》冯骥才
长篇连载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
中篇小说
《海上列车》郭楠
《城市海蜇》王威廉
《苹果刑》徐衎
短篇小说
《米兰和茉莉》王啸峰
《棋语·连》储福金
《奇怪的人》顾拜妮
兴隆公社
《乡村教师》袁敏
明亮的星
《西川体》陈东东
沧海文心
《幽谷中的郭沫若》王尧
郭楠中篇《海上列车》题图
《海上列车》简介:
“我”陪同从事金融业的丈夫去慕尼黑开会。“我”读书时代的好友嫁给了派驻中国的意大利工程师,并随其生活在意大利小镇。两人相约于威尼斯一起游玩。曾经无话不谈的挚友却在游玩的过程中引发了种种心结。时光在青春时代与人妻时代穿插,场景在故乡与香港威尼斯罗马之间交错,曾经的芥蒂和新的矛盾交织在一起,青春时代的理想,全职太太和家庭主妇的尴尬,事业上的无奈和生育的困惑,两个人婚姻的另一面也渐渐暴露了出来……面对自己的不满足和现状,飞速发展的故土,日渐远去的青春,既熟悉又陌生的异乡,婚姻里隐秘的问题,两个女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海上列车
文 | 郭楠
1
欧洲正是冬天的尾巴。因为要去意大利,所以我特别选了一双PRADA的球鞋,带了一个GUCCI的邮差包。到慕尼黑的时候,天气预报说可能会有雪,连租车公司也建议我们拿有雪地轮胎的车,但是雪却一直没有下。我先生白天开会,我在酒店里休息倒时差。到了晚上,我去酒店的桑拿房里蒸了大半个小时,直到彻底暖和过来了,再洗澡换衣服化妆,和我先生一起出去和他的同事吃晚餐。那次与会的都是欧美人,只有我先生和我是亚洲人。他们选的餐厅里人满为患,两三个粗壮的穿着巴伐利亚传统服装的女服务员举着啤酒和盘子穿梭其中,偶尔和客人讲笑两句。我没什么胃口,只点了一份摊的松饼,上面有些菜和蜗牛,就着啤酒慢慢吃着。酒过三巡之后我先生开始和其他人聊到了工作上的事情,我既听不太懂,也插不上嘴,酒也喝得有点多了,我先生又帮我叫了兑了气泡水的苹果汁。冰凉微酸的气泡在我的嘴巴里面扩散开,我看着那些用我听不懂的语言高谈阔论着的老外,我想了一下曾丹,我不知道她一个人在全是意大利人的聚会上会是什么感觉。
接下来的两天我背着相机看着地图乱走,看名胜建筑,去教堂,街边的咖啡馆里坐一坐……冬天的慕尼黑很冷,却一直不下雪,天气阴沉,建筑厚重。冬天是淡季,游客很少,连玛丽恩广场都没什么人,偶尔有些亚洲旅行团拿着相机和地图,即使未必是中国人,我看到也觉得十分亲切。我在地图上查到广场附近有一家德国餐厅,想进去吃猪脚酸菜。一个人站在餐厅门口半天也没有人理我,我觉得有点尴尬,正要离开的时候有一个服务生将我迎了进去。那猪脚酸菜我在香港也吃过,并不觉得怎么样,但是似乎到了慕尼黑又非吃不可,我一个人又不想点啤酒,坐在那边冷冷清清地吃了半天还剩下一大半。吃完饭我对地图产生了极度的厌倦,于是决定走到哪里算哪里,就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居然走到了一处居民区。德国阴冷的冬天和我家乡的冬天很像,那些旧房子的格局也很像我家那片住宅区,连那六格玻璃的窗户和木质的窗棂都非常像,门幢外面停靠着一辆辆的自行车。这时不知道从哪一扇窗户里传来了钢琴和双簧管的声音,演奏的是舒曼。双簧管的声音比较响,吹吹停停,停下来重复,过一会儿又从头开始。我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先生打电话过来问我在哪里,玩得怎么样,我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应该可以找回去。我先生听我声音不对又问我怎么了,我说没什么。那边沉默了一会儿,问我是不是确定晚上不和他们一起吃饭。我说不了,然后就把电话挂了。天渐渐黑了起来,那钢琴和双簧管也停了。我等了好一会儿都没有再响起。
出发去意大利的前一天,我在酒店上网,收拾去意大利的东西。我写了封Email给曾丹和她再次确定时间和行程,她很快便回了Email,语气很兴奋。她告诉我她已经跟老戈和他的家人说了,他们都没有问题,到时候我们在各个名胜玩完了,她想招待我在她家好好住上两天,而且刚好那个周末有一个大型的集会,她很开心我赶上了这难得的盛事。在她的感染下我也有些激动了。晚上下雨了,我在房间里呆得有些闷,还跑到了大堂里等我先生下班。
等到了火车站我先生忽然有些不太放心,我跟他说睡一个晚上就到了,一大早到了火车站,曾丹会在火车站外面接我的,她会照顾好我的。她两三点钟便出发了,四点多五点到了威尼斯,酒店入住手续办好后正好赶来接我。他看着我,笑了一下,没再说什么。
因为是晚上,也看不到外面的景色,上了火车不久我便躺下准备睡觉了。和我同一个车厢的是一对金发碧眼身材非常好的俄罗斯年轻女子,笑起来咯咯吱吱的。我对她们笑笑,她们没有理我,有个黑头发的意大利男列车员进来看了她们两三次。车厢的门和灯终于都关了,只留了一盏光线微弱的小灯。我一直怕那盏小灯熄了而让整个车厢陷入完全的黑暗之中,即使迷迷糊糊了,也矇眬看见那盏小灯。等到醒来,天已经亮了,车厢里的人都聚在车窗旁看着火车外面。火车正在大海上行驶着,忽然看到大海让我觉得豁然开朗。阴沉沉的天空里有一小块呈现出美丽的淡紫色,倒仿佛要放晴了似的。这是我第一次坐在海面上行驶的火车里,我看着四周的大海,听着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将额头贴在冰凉的车窗上向火车行驶的方向看去,前方就是威尼斯。这时和我同车厢的两个金发女子站在我旁边咯咯吱吱地和那个黑头发的意大利列车员交换着电话号码,才不过一个晚上,三个人倒显得很熟络的样子。
天空里那块淡紫色不见了,车窗上星星点点打上雨滴来,然后雨滴渐渐大了,被横着拉扯成泪滴的形状,再然后就是一条一条的水串子,很快海天便连成一片了,火车在雨里在海面上匀速行驶着。
我想着曾丹在火车站外等我,在这遥远的欧洲,在海上行驶的列车里,陡然生出一种出了火车站便是家外面那条路的感觉。啊,曾丹,这两个字在我舌尖上好像是自动跳荡着,有时候,都不知道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了。
2
曾丹比我大两岁,高我两个年级。中学时代,我有点不务正业——上课讲话,传纸条,逃数学课,校外的男生为了我和校内的男生打架……有一阵子流行交笔友,甚至一个学校里的人也会互相写来写去,我也参与了,但我收到的大部分是情书。就在这阵流行进入尾声的时候,我收到了曾丹的信。一开始我以为那信封上的字是印上去的,打开信封,我才意识到那满满两页黑色墨水写的工整至极的小楷都是手写的,字体娟秀,而且一个错字一点涂改都没有。信纸很薄,上面印着某个单位红色的抬头,打开的时候沙沙作响。校园里有一个位于二楼的活动室,室外有台阶,从台阶下去,活动室的下面是空的水泥地,被几棵绿树环绕,然后便是围墙,那边很少人去,是一个安静的小空间。我把曾丹的信带到那里静静地读完。我捏着那两页薄薄的信纸,看向围墙外面的蓝色的天空,这是怎样的一封信啊,从来没有人给我写过这么严肃这么有深度的东西,她在信里写到契诃夫,写到泰戈尔的《飞鸟集》,引用了《战争与和平》里的句子——“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她甚至在信里探讨我的人生——“无疑你是幸运的,但是……”
我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曾丹是谁,对爱好文学的我来说,有这样的信就已经足够了。我曾经打听过,但是我周围的同学也都不知道她。直到有一天,我从学校的车棚里推自行车的时候,旁边一个同学指着学校大门说,那个好像就是曾丹。我只看到一个背影,瘦小的,穿着极其普通甚至有些寒酸的黑色衣服,仰着头往外走去。
背影对上了,很快我发现原来我们两家住得很近,也就是说,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有无数次曾丹都看到过我从她身边经过,但即使是我们通信之后,她也没有和我打过一次招呼。有一天,我看见她走在前面,便追上去叫她。她回过头来,她的脸小,微长,尖下巴,眼睛也小而尖,架着一副大的遮住脸颊的黑框眼镜,她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对我淡然一笑,我们便一起走了。
我们用聊天取代了通信,因为两家离得不远,曾丹也经常会来我家坐坐。我们会在我的小房间里窗边的书桌旁聊上一两个小时,话题大部分都和文学相关……因为我父亲的影响,在同龄人当中,我读的小说算多的,却远远没有曾丹多。她会从我的书橱里拿出一本我父亲的《红与黑》,一边翻一边说,这本书,我到现在都没有读懂。有时她又会用纤长的手指点着狄更斯的书,用里面的某个人物来形容我们学校的老师。她甚至会背诵书里面的句子,在她低低地吟诵那些著名作家的大段的名句的时候,会看着窗外。窗外有法国梧桐,有一丛一丛矮墙一样的栀子树。我是她的听众,她的学生,她会跟我讲但丁的《神曲》,告诉我里面描写的死亡和地狱,讲述荷兰宗教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用她的语言描述那些奇特的色彩、诡异的想象。她告诉我《人间乐园》和《最后的审判》两者的相似之处——一个荷兰人对地狱的理解竟然和中国关于地狱的传说如此之相像……
曾丹大出风头是几个月以后。她参加一个市里的写作比赛,得了一等奖,这让我们这所普通的中学沸腾了,学校广播反复播送了她那篇小说。她再来我家时,我爱好文学的父亲便夸她:“曾丹,真是不错啊。”还是穿着黑色衣服的曾丹,整张脸像要发出光来,她笑着看着我的父亲说:“这次我真是……扬眉吐气了。”我父亲又夸奖了她两句,她站在门口和我父亲聊了一会儿。等到她进了我的小房间,坐下来,推了推眼镜,又说了一遍:“这次我可真是扬眉吐气了。”我心里奇怪她为什么会用“扬眉吐气”这个词,但却没问。
那天我没有让她说获奖的事情,也没提她的作品,而是讲起了学校里追我的一个男生。母亲拿来一碟子奶油小面包,刚烤好的黄澄澄的小面包的香气充满了整个房间。曾丹和我其他的朋友都不一样,就算是聊天聊到了饭点,尽管父母热情地留客,她也一次都不曾在我家吃过饭。甚至连我父母拿进来的水果点心饮料,她也不怎么动。那天曾丹却主动打开了一瓶粒粒橙,用小餐刀将盘子里的黄油切了一小块下来,慢慢地反复在小面包上涂抹,直到整个小面包的表面都抹匀了一层黄油,她才一口咬了下去。我说的那个男生经常来我家附近等我一起上学,然后放学了之后再送我回家,很出众的男生,学校里很多女生喜欢他,所以关于我们两个是否在一起了的说法特别多。“我喜欢他。”我对曾丹坦露心声,“这个不一样。”曾丹眨着眼睛,撕着面包下面的纸:“我听我的同学说起你们的事情了。”她撇撇嘴说,“我跟她们说,这是小猫小狗的爱情,你们不用去管。”她笑着拢了拢手,在黑框眼镜后面眯起了眼睛,仿佛在掐着两只幼小的动物一般,用做结论的语调说了一句英语:Puppy Love.
那天曾丹走的时候我没有送她,而是在我的窗前看着她走到客厅。她出门的时候又和我父亲聊了一会儿她得的奖,谈论她的作品是怎么样地借鉴了契诃夫。我听见她大声地对着我父亲说:“不要告诉我月光很明亮,让我看到那碎玻璃上闪烁的光。”她和我父亲聊天时的神态、语气、姿势完全像是我父亲的平辈。
关上门之后,父亲说:“这个孩子太成熟了,你以后还是多和你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吧。”
父亲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印证。父亲藏有一些台湾、香港的文学期刊,里面有时候会登一些读者来信什么的,还有一些读者会留下姓名地址以期望有相同想法或读后感的人可以以书信的方式交流。我写过一封信给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台湾男生,居然收到了回信,然后也成了笔友。我过生日的时候他寄过一套精美的书签给我,但我却没有办法选到什么合适的生日礼物送给他。那个时候我常常光顾的精品店、文具店里的东西很多都号称是台湾过来的。因为他也是学生,而且说过他周围的同学很羡慕他有一个大陆的笔友,于是我灵光一闪,让我周围的朋友同学都写一封信给他。大部分的朋友和同学给我的信都没有封口,他们只是写了一些祝福或者干脆是一些台湾女生漂亮吗之类的无聊的话。曾丹交给我的信却是封了口的。我将已经封好的信小心地拆开,里面写了满满的四页纸,一样是薄薄的信纸,红色的单位抬头,黑色的工整娟秀的如同打印出来的小楷。信里大部分是讲文学,她提到了《十日谈》,讲到了顾城,引用了余光中,我觉得她还自比为简·爱……信的最后她写到了我:“她是活泼的,惹人喜爱的,无忧无虑的……琼瑶笔下就有这么一种女孩子。”
我家后面一条路的两旁种满了栀子树,栀子花开得正茂盛,从楼上往下看,就像绿色的树丛里有一蓬一蓬的雪一样,栀子花的香气在黑夜里浮动。我将曾丹的信丢了下去,那薄薄的信纸很容易撕,有着黑色小楷的碎片纷飞着,像雪花一样落入了栀子树里,看不见了,仿佛融入了雪中一样。
选读完
收获微店
扫描二维码进入《收获》微店,在《收获》微店订阅和购买,微店负责发送
2018年第6期《收获》
目录
2018-6《收获》
非虚构
《漩涡里》冯骥才
长篇连载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
中篇小说
《海上列车》郭楠
《城市海蜇》王威廉
《苹果刑》徐衎
短篇小说
《米兰和茉莉》王啸峰
《棋语·连》储福金
《奇怪的人》顾拜妮
兴隆公社
《乡村教师》袁敏
明亮的星
《西川体》陈东东
沧海文心
《幽谷中的郭沫若》王尧
作者:天品正连接@装修流程,装修视频
天品工程刘勤用装修视频记录装修过程中的每一步,分享给广大网友,如今各装修爱好者已经在各微信群里面活跃交流,每有新装修培训课程都会在微信群同步,欢迎大家加入交流,加微信会拉你入群的.
添加微信:tianfuzx
如果对装修有问题可以在天品装修论坛搜索相关知识!还有更多装修效果图的展示及实现施工记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