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家孩子学习问题的背后是个装修问题
最近在我们这儿订制家具的业主,遇到一个很纠结的难题。她吐槽说,她老公要坚持给两个孩子独立的学习空间:也就是要求在孩子各自独立的房间有各自的书桌书柜,以便于他们互不干扰安静的学习。
而这位业主则认为,应该营造一个公共的学习空间,去掉电视,让他们一起学习和促进,两人争执不下。
孰是孰非?其实这真的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孩子的学习来说,是氛围重要还是安静重要?
我们在北京有很多业主抛弃了电视墙,在客厅安排一个大桌案,这个大桌案是自己与孩子的公共空间
比如类似下面这种安排
还有下面这种把客厅变成图书馆
而孩子的房间,反而不给安排书桌。
为什么会这样?按道理来说,不是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的不受大人打扰的学习空间吗?
我同样会感到奇怪,问了不少这样操作的业主。
有一个很专业的业主说:“你学习的时候喜欢在宿舍学习,还是喜欢去图书馆这种公共场合?”,他不问自答的继续说:“每到临近期末,大学的图书馆都是一座难求”。
是啊,现在宿舍条件好了,往往因为同学们会都出去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可为什么同学们不在宿舍里“安静的学习”呢?
因为,自己一个人安静的呆在宿舍或者自己的房间的时候,学习效率是极低的。他说从心里学上,有几个效应可以说明
1:从众效应
人都是从众的,当你身边的人干什么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也跟着做什么。除非你一个寝室的人都是特别爱学习的人,那宿舍里还可能是个学习的地方。否则一会看电影,一会听歌一会打牌……
而图书馆里,则给了你一个从众学习的氛围,你会自觉不自觉的开始学习专注于学习。
2:社会助长效应
很多80后的小朋友可能小时候的学习场景都类似下面这种
很奇怪的是,这样学习的时候,学习效率可能会很高。
闹市读书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毅力,当你周围的人都在认真的忙碌自己的事,他们有的在收庄稼,有的在做生意,有的在赶路,尽管人来人往但可能都在各司其职的运转。反而会激发你做自己该做的事。
图书馆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社会助长效应的空间,当你看到很多人在努力的读书,你会产生一种直观的竞争压力。而竞争压力,会推动你更加专注自己的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很多新闻报道里,把很多做小生意的父母,没时间照看孩子,让孩子自己在街头写作业说成是,孩子更乖更懂事。其实更内在的是,街头其实是一个不错 学习环境。
从众效应是让你被动的融入其中,社会助长效应则是激发你的主观意识,让你更有竞争力。
第二个问题:认识“认知风格”的差异
对很多人来说,对事物的“认知风格”有很大区别。有的人是“场依存性”认知风格,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制力差,要依靠氛围。
有些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少数的人是“场独立性”,就是外部空间对他们的专注影响有限,最典型的是乔布斯这样的人物,绝大多数人在自己的停车库搞不出来什么名堂,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自制并控制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而我们要做好这样的准备,大部分人,包括大部分的孩子可能都是“场依存性”的,这个时候给他一个独立空间,不会提高他的学习效率。
说的有点远了,回到我们那个业主的问题。
我不能说他老公一定是错的,因为孩子的认知风格不同,也许孩子就适应独立空间的学习能动性。
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一定程度的有序背景噪声,会让你更专注想做的事情。有序的背景噪声类似:你在认真忙碌你的工作;你在阅读;你在心平气和的收拾房间……
而孩子也很可能从众的开始认真面对自己的作业。
反过来,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如果他觉得你在外面刷手机看电视,而他在痛苦的在窝在自己房间写作业,他会心里失衡,开始走神,效率极低。
了解孩子的特质,给孩子一个更合适的氛围,是抓住孩子学习的第一步,这就像给孩子在家里搞了一个学区。
尤其当家长认为自己也有能力有自控的陪孩子写作业,哪怕自己在认真做其他事情,形成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总体要比独立学习空间对孩子专注学习要更有利一些。
另外,书柜的作用好多人吐槽:都电子书了,还要书柜干嘛?其实这是同样的道理,订制书柜的很多业主,是在给孩子一个阅读的氛围,书柜里相当多的空间是留给孩子的书籍。
希望能启发有孩子的你。
页:
[1]